美媒:伊朗正考虑铀浓缩联营体提议
美媒:伊朗正考虑铀浓缩联营体提议
美媒:伊朗正考虑铀浓缩联营体提议“我将成为包容(bāoróng)并服务于所有国民(guómín)的‘全民总统’。”李在明6月4日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韩国总统并发表就职演说。
据新华社报道,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4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,正式确认(quèrèn)共同民主党(dǎng)候选人李在明当选第21届韩国总统(zǒngtǒng),李在明随即开启其总统任期。计票结果显示,李在明的得票率(dépiàolǜ)为49.42%,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(jīnwén)洙的得票率为41.15%,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的得票率为8.34%。
在总统就职演讲中,李在明坦言(tǎnyán),在民生、经济、外交、安全、民主主义的所有领域,“我们正面临如(rú)乱麻一般交织重叠的复杂危机”。他表示(biǎoshì),将从恢复(huīfù)民生、振兴经济开始,将启动紧急经济专班,依靠国家财政实现经济良性循环。
当地时间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新任总统李在明在国会举行的(de)就职典礼上宣誓就职并(bìng)发表演讲。视觉中国 图
在外交领域,李在明称(míngchēng),将通过强化韩美同盟、推动韩美日合作(hézuò)的方式展开以国家利益(lìyì)为导向的实用外交,并从务实角度处理韩中、韩日等周边关系。面对朝鲜的核与(yǔ)(yǔ)军事威胁,将依托强有力的韩美军事同盟保持威慑力,同时敞开与朝鲜对话与合作的通道,努力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。
韩国自去年12月经历紧急戒严后,政治(zhèngzhì)震荡持续,李在明上任后面临重重挑战。在内政(nèizhèng)方面,政治极化、民意撕裂,如何(rúhé)实现国家团结稳定并提振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(de)课题,加之“内乱”势力尚在,如何处理尹锡悦等戒严相关(xiāngguān)人员将是一个考验;外交方面,对韩美同盟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调整引发(yǐnfā)关注。不过(bùguò),韩国国会议员选举每四年(sìnián)举行一次,国会目前仍然维持去年4月选举后的政党格局,即李在明所在的共同民主党及其卫星政党以175个席位保持第一大党地位。
针对(zhēnduì)李在明(lǐzàimíng)政府内政外交上的重要议题(yìtí)和挑战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采访了3位朝鲜半岛研究方面的专家——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毕颖达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(duìwàijīngmàodàxué)朝鲜半岛研究中心(zhōngxīn)主任、上海市朝鲜半岛研究会副会长詹德斌,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教授、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明旭。
澎湃新闻:本次韩国(hánguó)大选中,李在明以接近50%的得票率当选总统,他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(yuányīn)是什么?
崔明旭:这次胜选,更像是为了避免最差,而不是拥抱最优。虽然有不少选民不喜欢李在明,但更不喜欢无法与尹锡悦撇清关系的(de)金文洙(zhū)。国民力量党方面更糟糕(zāogāo)的一点是,他们在推选候选人时出现了临时换人的混乱,从韩国国民的角度(jiǎodù)来看,那种强行换人的方式是极其不民主的,让很多选民难以接受,也反向助推(zhùtuī)了李在明的支持率。
而且这(zhè)次大选的“时代主题”是清算戒严势力,而金文洙对此没有明确表态,李在明强烈谴责(qiǎnzé),在这方面的得分很高。相比之下,其他议题和事件都被这个大的背景“吸”进去了(le),比如在选举期间,共同民主党发起一项法案,允许(yǔnxǔ)任命非司法人士为大法官,具备“学识与声望”“专业领域经验”“法律(fǎlǜ)素养”,无需具备律师资格也可以成为大法官,这被金文洙批评为“独裁”,后来法案被撤回,这样的事情(shìqíng)并没有对李在明的选情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毕颖达:李在明的胜选是(shì)对尹锡悦一派极右势力的沉重打击,韩国民众(mínzhòng)把对尹锡悦发动戒严的反对(fǎnduì)转成了对李在明的支持,因为李在明是反尹、反内乱的代表人物。
从整体结构上看,无论是国会(guóhuì)议席数还是在(zài)党内的呼声,李在明相较上一届(yījiè)大选(dàxuǎn)时都要有利得多。从电视辩论可以(kěyǐ)看出,金文洙的实力和李在明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经过这些年的卧薪尝胆,李在明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提高了支持率,借用前卢武铉(lúwǔxuàn)财团理事长柳时敏在节目中的表述:李在明由“非主流中的非主流”逐渐跃升为“非主流中的主流”,然后正在向“主流”的方向去迈进。
澎湃新闻:李在明上任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(shénme),他的执政风格如何(rúhé)?
詹德斌:李在明(lǐzàimíng)面临的(de)一个重大任务是要清算戒严势力,很多相关人员还未(wèi)被起诉和调查。对共同民主党而言,非常迫切地要给“内乱”事态彻底画上句号。目前,行政权和立法权都握在李在明手中,在法律框架下处理(chǔlǐ)“内乱”后续的阻力并不大,但是一旦用权超出法律边界,甚至夹带(jiādài)强烈的政党私利,必然会受到(shòudào)保守阵营的质疑和阻拦,而且韩国保守媒体也可能会推动对李在明不利的舆论。
崔明旭:尹锡悦执政风格刚硬,而李在明可能不会像前任那样把很多精力放在法制手段(shǒuduàn)和(hé)反腐方面,而是会试图改善严重的社会(shèhuì)分裂、阶层对立,将精力更多转向民生,缓解社会不公、贫富差距等深层次问题,相对弱化法律正义,因为他本身也官司(guānsī)缠身。
毕颖达:就韩国国内(guónèi)而言,政治斗争激化、社会(shèhuì)撕裂严重的背景下,李在明上台的首要任务是弥合撕裂的社会,对内的政策特点将是“统合(tǒnghé)”。在竞选期间,李在明把“亲文派”甚至是保守倾向的一些人都纳入(nàrù)竞选团队,可以看出他强调“统合”的概念。此外,提振经济是他执政的最大难点之一,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,在短时间(duǎnshíjiān)内使韩国经济获得一个亮眼的成绩(chéngjì),不太容易。
从外交来看,他推行的是“实用外交”。如何处理(chǔlǐ)(chǔlǐ)韩美同盟关系将是对李在明执政能力的一大(yīdà)考验。如果对美一味让步,将遭到进步阵营内部的批评;如果不妥协,又不现实,因为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安全政策的根基。另外,如何处理对朝关系则(zé)是另一个挑战,因为朝鲜已经(yǐjīng)把韩国视为“敌国”,如何去冲破这一障碍是一大课题。
澎湃新闻:李在明(lǐzàimíng)一方面要应对社会撕裂,另一方面打出“终结内乱(nèiluàn)”的旗帜,旨在清除内乱势力(shìlì),他将如何去实现“包容统合”和“清算极端势力”?
崔明旭:每一次韩国(hánguó)总统选举(xuǎnjǔ)过程中或选举以后,如何处理“清算”和(hé)“包容”,都是韩国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(wèntí),也是李在明施政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分水岭。这基本是在走钢丝,很难做到(zuòdào)。一方面,李在明必须回应支持他的选民,其中很多(hěnduō)人对尹锡悦发动紧急戒严表示强烈的愤怒,认为内乱势力(shìlì)是“毒瘤”,必须清除,但是要“清算”到什么程度,是需要智慧的。对于尹锡悦以及其夫人金建希,肯定会清查下去,检察机关也会向李在明“献祭”。
毕颖达:李在明为了(le)实践“统合”,在回避极右保守人士(rénshì)的同时,有(yǒu)可能也会在政府适当地任用一些保守人士。此外,他可能会更强调“协作治理”,实际上他作为在野党党首时,向尹锡悦政府提出了很多这样的要求,但是(dànshì)尹锡悦比较独断专行(dúduànzhuānxíng),没有理会这样的呼声。李在明上台后,会加强和在野力量的沟通,这也是“统合”的一种积极表现(biǎoxiàn)。
在清算方面,尹锡悦以及(yǐjí)他的核心层必然难逃(nántáo)司法追究,如果李在明将这些人作为清算的重点,完成清算对选民来说(láishuō)是一个交代。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扩大下去,那么可能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分裂。
当地(dāngdì)时间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韩国总统李在(zài)明(右三)与夫人金惠景(右二)在国会就职仪式后离开。视觉中国 图
澎湃(pēngpài)新闻:韩国政府在5月的《最近经济动向》中指出“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(jiādà)”,李在明表示当选后会全力(quánlì)提振韩国经济。他将如何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困境?
詹德斌:围绕经济问题(wèntí),李在明将经济发展放在(fàngzài)竞选纲领的第一位,并不意味着经济是上任后(hòu)的“头等大事”。首先老百姓关心民生问题,候选人将经济议题作为重点很正常,有助于拉选票;第二,韩国经济受外部影响很大,经济下行不只是国内政策失误(shīwù)导致的,全球经济都不景气,在这种局面(júmiàn)下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。李在明上任后可能(kěnéng)会采取增加补充预算、发放地方消费(xiāofèi)券等措施,在短时期内刺激经济。
崔明旭:经济方面,尹锡悦政府时期(shíqī)更强调“大(dà)市场、小国家(guójiā)”的经济模式,减少财政支出,或者是想通过财阀拉动出口增长。但李在明可能会(huì)更强调国家的责任(zérèn),或许会回到文在寅时期主张的“包容性增长”这种概念,强调资本和(hé)劳动的协同发展,但是(dànshì)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。在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,韩国可能会面临出口拉动受挫的局面,李在明主张“经济增长为主、分配为辅”,将是一个变化。经济上的另一个举措则是会增加预算,这相对(xiāngduì)比较容易做到,因为李在明执政以后,行政权和立法权都在手中,能比较快地推动追加预算。
澎湃新闻:李在(zài)明在就职讲话中说,将推行“实用外交”,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(zuìdàhuà)。新一届韩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会做出怎样的调整?
詹德斌:李在(zài)明主张的实用外交是以韩国(hánguó)(hánguó)国家利益为中(zhōng)心,而非以意识形态为中心,这与(yǔ)尹锡悦从价值观出发主张的阵营(zhènyíng)外交截然不同。在对华关系上,韩国的反华情绪严重,所以大选之前李在明在涉华表态上比较谨慎,即使上任后要大幅调整对华外交的难度也比较大,因为从根本上说韩国的外交根基是韩美同盟,只要跳不出这个圈子,外交自然受到约束,再加上中美处于(chǔyú)激烈战略竞争的状态,中韩关系很难大幅改善。
不过(bùguò),也有可以期待(qīdài)的(de)方面。第一,在配合(pèihé)美国围堵中国方面,韩国可能会比以前表现得更加谨慎;第二,在中国内政问题上,韩国可能也会比较谨慎;第三,在经济合作(hézuò)上可能更务实,不像尹政府扬言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,该合作的还是要合作,特别是在共同应对美国关税引发的难题方面,中韩还是有一定的合作空间。
关于对(duì)朝和对俄关系方面(fāngmiàn),李在明政府会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尹锡悦政府对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任其恶化。尤其是对朝方面,尹锡悦甚至希望朝鲜半岛局势恶化,这样有利于推进他(tā)的强硬外交政策。李在明显然(xiǎnrán)不会这样做,接下来他可能会通过特使外交等方式防止韩俄关系恶化,然后再(zài)打通外交渠道(qúdào),同时也会防止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。
毕颖达:在对中美两国外交方面(fāngmiàn),李在明可能选择“均衡”的(de)基调,但是肯定不会在中美之间(zhījiān)完全平衡,因为韩美同盟(tóngméng)是其外交安保政策的根基,立足于这样的根基来推动对外政策也就注定了它的局限性。尤其在对华关系上,如果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越来越激烈(jīliè),那么韩国受这种结构性的制约就越来越明显。即使韩方有均衡的意愿,实际上最后(zuìhòu)能做(zuò)多少还是很难,这取决于韩国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战略自主性。
另(lìng)一个制约(zhìyuē)(zhìyuē)因素实际上就是国内舆论,韩国国内对华的好感度不高,这种情况下政府稍微和中国关系走近一点,反对的声音就高涨,反过来会制约国内政治(zhèngzhì),那么李在明要考虑地方选举和国会选举,以及政党支持率,在这样的问题上就不会很“冒进”。
从他的(de)执政团队上来看,外交政策领域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前韩国驻俄大使魏圣洛(注,已被李在明提名为安保(ānbǎo)室长),他主张在中美之间(zhījiān)寻求“均衡”,至于均衡到什么程度,他打了个比喻,把中美韩的关系放在时钟上,中国(zhōngguó)在9点的位置,美国在3点的位置,韩国最理想的状态是在12点的位置,但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。他认为,现实的状态就是在1:00-1:30之间的刻度上,这就划定(huàdìng)了对华(duìhuá)外交的一个基调(jīdiào)。因此,“均衡”是相对的。
崔明旭:李在(zài)明上任(shàngrèn)后,韩国对华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有限但实在的战略(zhànlüè)缓和窗口。李在明(lǐzàimíng)不会像(xiàng)尹锡悦时期那样在涉台、涉南海等敏感问题上频繁表态,或者(huòzhě)说他会(tāhuì)非常慎重,从(cóng)表面上看对我们是(shì)有利的。但是整体来看“亲美”是韩国的基本盘,同时“厌华”或者是“反中”在韩国已经形成了气候,我把它比喻成“滚雪球”,雪球已经从上面滚下来了,滚到了一半,它的惯性很强,并且还在滚,这时候李在明上任就想立即改善对华关系,可能性非常低。所以在对华政策上不要期待太高,可能调整的幅度比较有限,当然他一定会做相应的尝试,因为强调的是实用主义外交。
当地时间(shíjiān)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在国会(guóhuì)举行的就职仪式上宣誓就职并发表讲话。视觉中国 图
澎湃新闻:随着韩国新一届政府上任,中韩两国在(zài)经贸、产业方面(fāngmiàn)的合作前景如何?
崔明旭:最近,中韩在(zài)产业方面的(de)(de)竞争因素比互补因素更多,而且又是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之下,韩国希望抓住这样(zhèyàng)的机会,就是在美国打压中国的时候能赚取一部分的经济利益,所以(suǒyǐ)对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可能(kěnéng)会比较(bǐjiào)有限,比如在韩国认为比较敏感的领域可能会有所保留,在非敏感的、有利可图的领域可能会增加合作,但是像后者这样的领域现在已经比较少了,而且能进行没有摩擦的经济合作的领域非常有限。
韩国(hánguó)在高科技领域(lǐngyù)尤其是在芯片领域表现出来的比较谨慎的态度,应该会持续(chíxù)下去。不过,韩国各界也有理性的声音,他们能看到最近中国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发展,在李在明(lǐzàimíng)表现出对华友好(yǒuhǎo)一面的背景下,可能韩国的企业也不会围绕美国的价值链或产业链来围堵中国,也会自主地与中国相应的高科技企业接触,加入到中国的产业链。
未来中韩经济合作可以关注的(de)(de)有以下几个方面,一个是中韩自贸区(FTA)的第二阶段谈判,另一个是中日韩的自贸协定。还有一个就是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,中韩如何在多边或者小多边的框架下,改善(gǎishàn)双边由于产业结构接近或者竞争性加强带来的恶性竞争,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方面。当然从所谓产业链的角度,中韩会(hánhuì)为了争取(zhēngqǔ)“以我为主”进行博弈,很难在短时间内(nèi)改善。
毕颖达:中韩两国之间有10个左右主要的(de)贸易产业领域,现在来看,除了半导体,韩国基本上都被中国赶超,所以韩国现在很警觉,而且非常有危机意识(wēijīyìshí),在这种危机意识之下又产生了一种(yīzhǒng)自我防护的心理,要想尽办法防止被中国超越(chāoyuè),确保对华的产业技术代际优势,因此不愿意直接对中国市场投入高精尖技术。当然,美国的制约也(yě)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(wàibù)因素。
在种种因素制约之下,韩国对华依然停留在既有的贸易结构,就是(shì)在中低端产业链进行一些合作,或者是进行扩大性的合作,以此从中国(zhōngguó)市场获取更(gèng)多利益,但这种(zhèzhǒng)合作是有限的,因为中国的技术已经在赶超了。
澎湃新闻:特朗普政府于(yú)4月9日开始对(duì)韩国征收25%的“对等关税”,后来降至10%。韩美4月谈判(tánpàn)时商定,争取在7月8日前就新关税和经济合作达成“一揽子”协议。李在明政府接下来会如何面对与美国(měiguó)的关税谈判?
詹德斌:对李在明(lǐzàimíng)政府而言,相比国内经济,如何化解美国的关税(guānshuì)压力才是更紧迫的问题(wèntí)。此前美韩谈判达成共识,争取在7月8日之前达成一揽子计划。这一时间过于仓促,他可能会向(xiàng)美方争取更多时间,但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本身很难预测。
毕颖达:李在明政府在应对美国关税方面依然会延续之前贸易商谈的(de)路线,以谈为主,希望美国给予一个所谓的豁免或特殊照顾。尹锡悦政府团队(tuánduì)对美协商的一个基本策略是跟美国讨价还价(tǎojiàhuánjià),称韩国在包括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(jìnxíng)所谓的遏制,发挥了非常(fēicháng)重大的作用,因此美国应该给予韩国特殊待遇。这是之前留下来的谈判路线,那么(nàme)政策是有惯性的,很难跳出这个路线另辟蹊径。
另外,韩国也在考虑是否要配合美国开发阿拉斯加油气项目,李在明政府可能将(jiāng)此作为一个选项来积极(jījí)考虑,以此绕开特朗普的关税。
崔明旭:对于(duìyú)美国(měiguó)的“对等关税”,韩国的策略是“拖字诀”,先观望和美国率先谈判的国家的情况,以及观察关税对韩国造成了怎样的实质影响(yǐngxiǎng),然后考虑采取怎样的做法对韩国比较友好。韩国可能想要一直拖到特朗普(tèlǎngpǔ)支持率下降,或者面临中期(zhōngqī)选举,届时可能会达成协议。
美国在半导体零部件制造方面对(duì)韩国有所求,特别是在对华进行制造业竞争时期。韩国也看好(kànhǎo)这些,表现(biǎoxiàn)出(chū)对华友善的一面,可能也有想以此撬动美国的战略意图,也就是争取美国在对等关税方面的让步。当然从表面上看,李在明一定会寻求从对美依附转向互利共生。
澎湃(pēngpài)新闻记者 陈沁涵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(qǐng)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“我将成为包容(bāoróng)并服务于所有国民(guómín)的‘全民总统’。”李在明6月4日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韩国总统并发表就职演说。
据新华社报道,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4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,正式确认(quèrèn)共同民主党(dǎng)候选人李在明当选第21届韩国总统(zǒngtǒng),李在明随即开启其总统任期。计票结果显示,李在明的得票率(dépiàolǜ)为49.42%,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(jīnwén)洙的得票率为41.15%,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的得票率为8.34%。
在总统就职演讲中,李在明坦言(tǎnyán),在民生、经济、外交、安全、民主主义的所有领域,“我们正面临如(rú)乱麻一般交织重叠的复杂危机”。他表示(biǎoshì),将从恢复(huīfù)民生、振兴经济开始,将启动紧急经济专班,依靠国家财政实现经济良性循环。
当地时间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新任总统李在明在国会举行的(de)就职典礼上宣誓就职并(bìng)发表演讲。视觉中国 图
在外交领域,李在明称(míngchēng),将通过强化韩美同盟、推动韩美日合作(hézuò)的方式展开以国家利益(lìyì)为导向的实用外交,并从务实角度处理韩中、韩日等周边关系。面对朝鲜的核与(yǔ)(yǔ)军事威胁,将依托强有力的韩美军事同盟保持威慑力,同时敞开与朝鲜对话与合作的通道,努力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。
韩国自去年12月经历紧急戒严后,政治(zhèngzhì)震荡持续,李在明上任后面临重重挑战。在内政(nèizhèng)方面,政治极化、民意撕裂,如何(rúhé)实现国家团结稳定并提振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(de)课题,加之“内乱”势力尚在,如何处理尹锡悦等戒严相关(xiāngguān)人员将是一个考验;外交方面,对韩美同盟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调整引发(yǐnfā)关注。不过(bùguò),韩国国会议员选举每四年(sìnián)举行一次,国会目前仍然维持去年4月选举后的政党格局,即李在明所在的共同民主党及其卫星政党以175个席位保持第一大党地位。
针对(zhēnduì)李在明(lǐzàimíng)政府内政外交上的重要议题(yìtí)和挑战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采访了3位朝鲜半岛研究方面的专家——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毕颖达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(duìwàijīngmàodàxué)朝鲜半岛研究中心(zhōngxīn)主任、上海市朝鲜半岛研究会副会长詹德斌,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教授、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明旭。
澎湃新闻:本次韩国(hánguó)大选中,李在明以接近50%的得票率当选总统,他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(yuányīn)是什么?
崔明旭:这次胜选,更像是为了避免最差,而不是拥抱最优。虽然有不少选民不喜欢李在明,但更不喜欢无法与尹锡悦撇清关系的(de)金文洙(zhū)。国民力量党方面更糟糕(zāogāo)的一点是,他们在推选候选人时出现了临时换人的混乱,从韩国国民的角度(jiǎodù)来看,那种强行换人的方式是极其不民主的,让很多选民难以接受,也反向助推(zhùtuī)了李在明的支持率。
而且这(zhè)次大选的“时代主题”是清算戒严势力,而金文洙对此没有明确表态,李在明强烈谴责(qiǎnzé),在这方面的得分很高。相比之下,其他议题和事件都被这个大的背景“吸”进去了(le),比如在选举期间,共同民主党发起一项法案,允许(yǔnxǔ)任命非司法人士为大法官,具备“学识与声望”“专业领域经验”“法律(fǎlǜ)素养”,无需具备律师资格也可以成为大法官,这被金文洙批评为“独裁”,后来法案被撤回,这样的事情(shìqíng)并没有对李在明的选情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毕颖达:李在明的胜选是(shì)对尹锡悦一派极右势力的沉重打击,韩国民众(mínzhòng)把对尹锡悦发动戒严的反对(fǎnduì)转成了对李在明的支持,因为李在明是反尹、反内乱的代表人物。
从整体结构上看,无论是国会(guóhuì)议席数还是在(zài)党内的呼声,李在明相较上一届(yījiè)大选(dàxuǎn)时都要有利得多。从电视辩论可以(kěyǐ)看出,金文洙的实力和李在明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经过这些年的卧薪尝胆,李在明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提高了支持率,借用前卢武铉(lúwǔxuàn)财团理事长柳时敏在节目中的表述:李在明由“非主流中的非主流”逐渐跃升为“非主流中的主流”,然后正在向“主流”的方向去迈进。
澎湃新闻:李在明上任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(shénme),他的执政风格如何(rúhé)?
詹德斌:李在明(lǐzàimíng)面临的(de)一个重大任务是要清算戒严势力,很多相关人员还未(wèi)被起诉和调查。对共同民主党而言,非常迫切地要给“内乱”事态彻底画上句号。目前,行政权和立法权都握在李在明手中,在法律框架下处理(chǔlǐ)“内乱”后续的阻力并不大,但是一旦用权超出法律边界,甚至夹带(jiādài)强烈的政党私利,必然会受到(shòudào)保守阵营的质疑和阻拦,而且韩国保守媒体也可能会推动对李在明不利的舆论。
崔明旭:尹锡悦执政风格刚硬,而李在明可能不会像前任那样把很多精力放在法制手段(shǒuduàn)和(hé)反腐方面,而是会试图改善严重的社会(shèhuì)分裂、阶层对立,将精力更多转向民生,缓解社会不公、贫富差距等深层次问题,相对弱化法律正义,因为他本身也官司(guānsī)缠身。
毕颖达:就韩国国内(guónèi)而言,政治斗争激化、社会(shèhuì)撕裂严重的背景下,李在明上台的首要任务是弥合撕裂的社会,对内的政策特点将是“统合(tǒnghé)”。在竞选期间,李在明把“亲文派”甚至是保守倾向的一些人都纳入(nàrù)竞选团队,可以看出他强调“统合”的概念。此外,提振经济是他执政的最大难点之一,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,在短时间(duǎnshíjiān)内使韩国经济获得一个亮眼的成绩(chéngjì),不太容易。
从外交来看,他推行的是“实用外交”。如何处理(chǔlǐ)(chǔlǐ)韩美同盟关系将是对李在明执政能力的一大(yīdà)考验。如果对美一味让步,将遭到进步阵营内部的批评;如果不妥协,又不现实,因为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安全政策的根基。另外,如何处理对朝关系则(zé)是另一个挑战,因为朝鲜已经(yǐjīng)把韩国视为“敌国”,如何去冲破这一障碍是一大课题。
澎湃新闻:李在明(lǐzàimíng)一方面要应对社会撕裂,另一方面打出“终结内乱(nèiluàn)”的旗帜,旨在清除内乱势力(shìlì),他将如何去实现“包容统合”和“清算极端势力”?
崔明旭:每一次韩国(hánguó)总统选举(xuǎnjǔ)过程中或选举以后,如何处理“清算”和(hé)“包容”,都是韩国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(wèntí),也是李在明施政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分水岭。这基本是在走钢丝,很难做到(zuòdào)。一方面,李在明必须回应支持他的选民,其中很多(hěnduō)人对尹锡悦发动紧急戒严表示强烈的愤怒,认为内乱势力(shìlì)是“毒瘤”,必须清除,但是要“清算”到什么程度,是需要智慧的。对于尹锡悦以及其夫人金建希,肯定会清查下去,检察机关也会向李在明“献祭”。
毕颖达:李在明为了(le)实践“统合”,在回避极右保守人士(rénshì)的同时,有(yǒu)可能也会在政府适当地任用一些保守人士。此外,他可能会更强调“协作治理”,实际上他作为在野党党首时,向尹锡悦政府提出了很多这样的要求,但是(dànshì)尹锡悦比较独断专行(dúduànzhuānxíng),没有理会这样的呼声。李在明上台后,会加强和在野力量的沟通,这也是“统合”的一种积极表现(biǎoxiàn)。
在清算方面,尹锡悦以及(yǐjí)他的核心层必然难逃(nántáo)司法追究,如果李在明将这些人作为清算的重点,完成清算对选民来说(láishuō)是一个交代。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扩大下去,那么可能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分裂。
当地(dāngdì)时间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韩国总统李在(zài)明(右三)与夫人金惠景(右二)在国会就职仪式后离开。视觉中国 图
澎湃(pēngpài)新闻:韩国政府在5月的《最近经济动向》中指出“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(jiādà)”,李在明表示当选后会全力(quánlì)提振韩国经济。他将如何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困境?
詹德斌:围绕经济问题(wèntí),李在明将经济发展放在(fàngzài)竞选纲领的第一位,并不意味着经济是上任后(hòu)的“头等大事”。首先老百姓关心民生问题,候选人将经济议题作为重点很正常,有助于拉选票;第二,韩国经济受外部影响很大,经济下行不只是国内政策失误(shīwù)导致的,全球经济都不景气,在这种局面(júmiàn)下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。李在明上任后可能(kěnéng)会采取增加补充预算、发放地方消费(xiāofèi)券等措施,在短时期内刺激经济。
崔明旭:经济方面,尹锡悦政府时期(shíqī)更强调“大(dà)市场、小国家(guójiā)”的经济模式,减少财政支出,或者是想通过财阀拉动出口增长。但李在明可能会(huì)更强调国家的责任(zérèn),或许会回到文在寅时期主张的“包容性增长”这种概念,强调资本和(hé)劳动的协同发展,但是(dànshì)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。在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,韩国可能会面临出口拉动受挫的局面,李在明主张“经济增长为主、分配为辅”,将是一个变化。经济上的另一个举措则是会增加预算,这相对(xiāngduì)比较容易做到,因为李在明执政以后,行政权和立法权都在手中,能比较快地推动追加预算。
澎湃新闻:李在(zài)明在就职讲话中说,将推行“实用外交”,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(zuìdàhuà)。新一届韩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会做出怎样的调整?
詹德斌:李在(zài)明主张的实用外交是以韩国(hánguó)(hánguó)国家利益为中(zhōng)心,而非以意识形态为中心,这与(yǔ)尹锡悦从价值观出发主张的阵营(zhènyíng)外交截然不同。在对华关系上,韩国的反华情绪严重,所以大选之前李在明在涉华表态上比较谨慎,即使上任后要大幅调整对华外交的难度也比较大,因为从根本上说韩国的外交根基是韩美同盟,只要跳不出这个圈子,外交自然受到约束,再加上中美处于(chǔyú)激烈战略竞争的状态,中韩关系很难大幅改善。
不过(bùguò),也有可以期待(qīdài)的(de)方面。第一,在配合(pèihé)美国围堵中国方面,韩国可能会比以前表现得更加谨慎;第二,在中国内政问题上,韩国可能也会比较谨慎;第三,在经济合作(hézuò)上可能更务实,不像尹政府扬言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,该合作的还是要合作,特别是在共同应对美国关税引发的难题方面,中韩还是有一定的合作空间。
关于对(duì)朝和对俄关系方面(fāngmiàn),李在明政府会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尹锡悦政府对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任其恶化。尤其是对朝方面,尹锡悦甚至希望朝鲜半岛局势恶化,这样有利于推进他(tā)的强硬外交政策。李在明显然(xiǎnrán)不会这样做,接下来他可能会通过特使外交等方式防止韩俄关系恶化,然后再(zài)打通外交渠道(qúdào),同时也会防止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。
毕颖达:在对中美两国外交方面(fāngmiàn),李在明可能选择“均衡”的(de)基调,但是肯定不会在中美之间(zhījiān)完全平衡,因为韩美同盟(tóngméng)是其外交安保政策的根基,立足于这样的根基来推动对外政策也就注定了它的局限性。尤其在对华关系上,如果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越来越激烈(jīliè),那么韩国受这种结构性的制约就越来越明显。即使韩方有均衡的意愿,实际上最后(zuìhòu)能做(zuò)多少还是很难,这取决于韩国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战略自主性。
另(lìng)一个制约(zhìyuē)(zhìyuē)因素实际上就是国内舆论,韩国国内对华的好感度不高,这种情况下政府稍微和中国关系走近一点,反对的声音就高涨,反过来会制约国内政治(zhèngzhì),那么李在明要考虑地方选举和国会选举,以及政党支持率,在这样的问题上就不会很“冒进”。
从他的(de)执政团队上来看,外交政策领域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前韩国驻俄大使魏圣洛(注,已被李在明提名为安保(ānbǎo)室长),他主张在中美之间(zhījiān)寻求“均衡”,至于均衡到什么程度,他打了个比喻,把中美韩的关系放在时钟上,中国(zhōngguó)在9点的位置,美国在3点的位置,韩国最理想的状态是在12点的位置,但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。他认为,现实的状态就是在1:00-1:30之间的刻度上,这就划定(huàdìng)了对华(duìhuá)外交的一个基调(jīdiào)。因此,“均衡”是相对的。
崔明旭:李在(zài)明上任(shàngrèn)后,韩国对华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有限但实在的战略(zhànlüè)缓和窗口。李在明(lǐzàimíng)不会像(xiàng)尹锡悦时期那样在涉台、涉南海等敏感问题上频繁表态,或者(huòzhě)说他会(tāhuì)非常慎重,从(cóng)表面上看对我们是(shì)有利的。但是整体来看“亲美”是韩国的基本盘,同时“厌华”或者是“反中”在韩国已经形成了气候,我把它比喻成“滚雪球”,雪球已经从上面滚下来了,滚到了一半,它的惯性很强,并且还在滚,这时候李在明上任就想立即改善对华关系,可能性非常低。所以在对华政策上不要期待太高,可能调整的幅度比较有限,当然他一定会做相应的尝试,因为强调的是实用主义外交。
当地时间(shíjiān)2025年6月4日,韩国首尔,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在国会(guóhuì)举行的就职仪式上宣誓就职并发表讲话。视觉中国 图
澎湃新闻:随着韩国新一届政府上任,中韩两国在(zài)经贸、产业方面(fāngmiàn)的合作前景如何?
崔明旭:最近,中韩在(zài)产业方面的(de)(de)竞争因素比互补因素更多,而且又是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之下,韩国希望抓住这样(zhèyàng)的机会,就是在美国打压中国的时候能赚取一部分的经济利益,所以(suǒyǐ)对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可能(kěnéng)会比较(bǐjiào)有限,比如在韩国认为比较敏感的领域可能会有所保留,在非敏感的、有利可图的领域可能会增加合作,但是像后者这样的领域现在已经比较少了,而且能进行没有摩擦的经济合作的领域非常有限。
韩国(hánguó)在高科技领域(lǐngyù)尤其是在芯片领域表现出来的比较谨慎的态度,应该会持续(chíxù)下去。不过,韩国各界也有理性的声音,他们能看到最近中国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发展,在李在明(lǐzàimíng)表现出对华友好(yǒuhǎo)一面的背景下,可能韩国的企业也不会围绕美国的价值链或产业链来围堵中国,也会自主地与中国相应的高科技企业接触,加入到中国的产业链。
未来中韩经济合作可以关注的(de)(de)有以下几个方面,一个是中韩自贸区(FTA)的第二阶段谈判,另一个是中日韩的自贸协定。还有一个就是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,中韩如何在多边或者小多边的框架下,改善(gǎishàn)双边由于产业结构接近或者竞争性加强带来的恶性竞争,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方面。当然从所谓产业链的角度,中韩会(hánhuì)为了争取(zhēngqǔ)“以我为主”进行博弈,很难在短时间内(nèi)改善。
毕颖达:中韩两国之间有10个左右主要的(de)贸易产业领域,现在来看,除了半导体,韩国基本上都被中国赶超,所以韩国现在很警觉,而且非常有危机意识(wēijīyìshí),在这种危机意识之下又产生了一种(yīzhǒng)自我防护的心理,要想尽办法防止被中国超越(chāoyuè),确保对华的产业技术代际优势,因此不愿意直接对中国市场投入高精尖技术。当然,美国的制约也(yě)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(wàibù)因素。
在种种因素制约之下,韩国对华依然停留在既有的贸易结构,就是(shì)在中低端产业链进行一些合作,或者是进行扩大性的合作,以此从中国(zhōngguó)市场获取更(gèng)多利益,但这种(zhèzhǒng)合作是有限的,因为中国的技术已经在赶超了。
澎湃新闻:特朗普政府于(yú)4月9日开始对(duì)韩国征收25%的“对等关税”,后来降至10%。韩美4月谈判(tánpàn)时商定,争取在7月8日前就新关税和经济合作达成“一揽子”协议。李在明政府接下来会如何面对与美国(měiguó)的关税谈判?
詹德斌:对李在明(lǐzàimíng)政府而言,相比国内经济,如何化解美国的关税(guānshuì)压力才是更紧迫的问题(wèntí)。此前美韩谈判达成共识,争取在7月8日之前达成一揽子计划。这一时间过于仓促,他可能会向(xiàng)美方争取更多时间,但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本身很难预测。
毕颖达:李在明政府在应对美国关税方面依然会延续之前贸易商谈的(de)路线,以谈为主,希望美国给予一个所谓的豁免或特殊照顾。尹锡悦政府团队(tuánduì)对美协商的一个基本策略是跟美国讨价还价(tǎojiàhuánjià),称韩国在包括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(jìnxíng)所谓的遏制,发挥了非常(fēicháng)重大的作用,因此美国应该给予韩国特殊待遇。这是之前留下来的谈判路线,那么(nàme)政策是有惯性的,很难跳出这个路线另辟蹊径。
另外,韩国也在考虑是否要配合美国开发阿拉斯加油气项目,李在明政府可能将(jiāng)此作为一个选项来积极(jījí)考虑,以此绕开特朗普的关税。
崔明旭:对于(duìyú)美国(měiguó)的“对等关税”,韩国的策略是“拖字诀”,先观望和美国率先谈判的国家的情况,以及观察关税对韩国造成了怎样的实质影响(yǐngxiǎng),然后考虑采取怎样的做法对韩国比较友好。韩国可能想要一直拖到特朗普(tèlǎngpǔ)支持率下降,或者面临中期(zhōngqī)选举,届时可能会达成协议。
美国在半导体零部件制造方面对(duì)韩国有所求,特别是在对华进行制造业竞争时期。韩国也看好(kànhǎo)这些,表现(biǎoxiàn)出(chū)对华友善的一面,可能也有想以此撬动美国的战略意图,也就是争取美国在对等关税方面的让步。当然从表面上看,李在明一定会寻求从对美依附转向互利共生。
澎湃(pēngpài)新闻记者 陈沁涵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(qǐng)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